全国统一服务热线:0319-5932444

站内公告:

诚信为本,市场在变,诚信永远不变...

联系我们CONTACT

地址:河北省邢台市宁晋县汤家寨工业区
传真:+86-0319-5932375
手机:18431995899
邮箱:594973852@qq.com

0319-5932444

公司动态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半岛APP新闻 > 公司动态

半岛官网咸宁消息网数字报平台-咸宁日报

2023-09-14点击量:524

  名片:西坑村位于通山洪港镇东南边陲,九宫山、太平山脚下,距106国道10公里,是个边远偏僻的林区村。全村共3个村民小组,200户、942人,共有17000亩山林面积,其中1100亩楠竹种植面积。村庄四面环山,林郁木葱,山川秀美,素有小世外桃源之美称。先后获评“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”、“全省绿化示范村”、“全市生态文明村”。

  6月27日,阳光灿烂。记者乘车穿山越岭,一路颠簸,来到通山县洪港镇西坑村,领略这里的美丽与幸福。

  “欢迎来到这座绿色园林式村庄,我是庄主朱必海。”早在村口等待的村支书朱必海,握着记者的手笑言道。

  片片竹海松涛,重重山峦溪涧。在白云、青山的怀抱下,一条泉溪横穿村庄,溪旁柳枝随风摇摆,8座跨溪石桥千姿婀娜。在溪边一栋两层楼的居民楼里,村民阮似松正在侍弄门前的花草。

  阮似松家门口的桂树、樟树、枫树绿意盎然,进到房间,干净整洁的厅堂,泛光的大理石地面,沙发、电视、茶几样样齐全,厨房、卫生间里用的都是现代化的电器。这栋普通农屋与城区里的别墅相比,一点都不逊色。

  2007年以前,阮似松与家人并不住在村里,他们住在500米高山上一个叫株冲颈的自然湾。自然湾几乎与外界隔绝,信息不通,没有电也没有自来水,物资匮乏。因为山路崎岖无法通车,孩子们只能步行4公里到村里来上学。

  2008年,新农村建设的春风吹到了自然湾里。阮似松一家人跟其他自然湾的20户农户一起,从山上搬到了山下的西坑村,在村里建起了这栋居民楼。

  “通村公路修到了家门口,建房子扶贫办有补贴,通电、通车后,还用上了干净的自来水,孩子上学走两步就到学校……现在的好日子,做梦都会笑醒。”说起这些年家里的变化,43岁的阮似松脸上乐开了花。

  村民朱忠礼也深有感触地说:“每一户门前屋后都栽满了绿化树,村里还修了石桥,建了路灯,村庄像公园一样,每天都生活在绿意盎然的春天里。”

  “村民的幸福指数很高。”该村文书朱忠科自豪地说,1999年,村里请来了县城建局的专家,在村里原有的地理风貌基础上,按照公园标准设计规划建设。“17个自然湾合并成3个组,村民们先后从四面八方的大山上移居村里,村里也逐渐建起了学校、医疗室、超市。”

  2010年,有一名游客来村里游玩,看中了一村民家门口的桂花树,出价1万元准备买入。村委会副主任王能文得知此事后,与生态管理员一起上门走访。“村里的好空气、好山水,都来源于村里的林木,一旦被破坏,很难再恢复……”最终村民没有卖出这株桂花树。

  建一座美丽的村庄不容易,管好一座村庄更难。今年58岁的朱必海,任村支书31年,发展好、管理好、保护好现有的绿色村庄,是他接任以来一直在思考的事情。

  2013年,为了保护通村泉水,村里停办了村民们自发建设的33家造纸厂;2000年开始半岛注册,村里向上争取资金,先后投入800多万元,搞绿化、美化、净化基础设施建设;2003年,起用生活垃圾、生活污水统一处理机制,村里投入4万元,购买了垃圾车、垃圾清理工具,专门抽调一位村民进行垃圾清理工作,将村民们的生活垃圾、生活污水进行了归类处理……

  为了保护好村里的绿色资源,村里将一些禁令纳入了村规。村规明确规定:村民不准无证采矿、开矿;村民不准私自破坏生态灌木林;不准私自出卖林间动植物;不准破坏山体、水资源。一经发现,严惩不贷。在村干部们的齐心协力下,村里从未发生一起违反村规的事件。

  2009年以来,该村先后被评为“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”、“全省绿化示范村”、“全市生态文明村”。

  往外运卖竹子次数多了,51岁的村民朱忠发开始思考,一根大腿般粗的楠竹,用车子运出去,卖价最高时也只有12元,还要减去运费和人工费,实在不划算,如果能将竹子进行加工、深加工再卖出,价格就能翻上几番。

  与此同时,村支书朱必海也在考量着村里的发展大计。村里要发展半岛官网,要搞建设,总要有个产业做支撑,如何让村民既惬意又富裕地生活?只有一条路子,办楠竹产业园。

  2013年,村里先派出10名种竹大户外出学习技术,后又引进一部分竹加工技术型人才,购进一批竹加工生产机械设备,采取村委会搭台,村民入股,用招商引资的办法引进资金,建起了村级楠竹产业园。

  朱忠发跟其他9户种竹大户一起入股产业园。现在,朱忠发负责竹碳加工厂,利用竹加工生产后的废弃渣子进行再加工生产竹碳,这一项加工产业为该村每年增收百万元。

  “下一步,产业园准备开发竹工艺产品。”朱必海说,产业园年产值800万元,年消化楠竹15万支,仅此一项村民人平可增收过千元。而为了平衡产业园所消化的楠竹,村里每年都在举全村之力,利用空出的山、荒山造林,继续种植楠竹和风景树,林业面积已达17000亩。

  在该村产业园内,记者看到,竹筷子加工厂、竹拉丝加工厂、竹碳加工厂、香签加工厂、竹棒加工厂、棉签加工厂的生产车间内热闹非凡,处处都能听到竹子被剥开外衣发出的清脆声音,处处散发着新鲜竹子的清香。

  “我们还准备以漂流、旅游观光、生态度假村等形式开发村里的旅游资源。” 朱必海说。这座现代“世外桃源”的村庄,正以他新的姿态接纳人们的青睐。

网站地图